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高峡出平湖 碧波润黔中
日期:2024-6-13   点击:   来源: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高峡出平湖 碧波润黔中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贵州首个大型跨地区、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是西部大开发贵州省的标志性工程,总库容10.89亿立方米,年调水量达5.5亿立方米以上,是贵阳贵安、安顺、六盘水、毕节和黔南6市州、11个县(区、特区)的重要水源。
近年来,黔中工程始终紧扣工程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生活生产需求两个导向,强化工程“三水”(水量、水质、水网)作用发挥,在构建以黔中水网为核心的“一核四区”贵州“大水网”建设中作用凸显,为“强省会”行动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不断助力贵州水利高质量发展。
精细管理水量
释放工程水资源红利
2018年1月黔中工程成功向贵阳市供水作为工程投运标志,目前最大日供水量约11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天可提供一座小I型水库的库容水量。
为精打细算用好“黔中水”、从严从细管好“黔中水”,黔中工程严格按照批复的年度计划开展取水工作,大力推进工程节水建设和精细调度管理。在77公里长的输水明渠加盖盖板以减少输水过程蒸发损失,加强输水渡槽、隧洞等建筑物巡查养护减少水量渗漏;在供水调度中,通过水情测报系统、综合信息化系统对发电放水、生态放水、泄洪放水、供水调度等监测数据进行总体水量平衡测算,对渠首放水断面及用户断面计量设施进行率定和校验,不断细化供调水量统计计量管理。
水利兴则百业兴,当前,黔中工程已累计完成供水2.6亿立方米,稳定“黔中水”的支撑,为工程沿线地区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水资源配置原则,多了份从容和淡定。


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平寨水库
提升工程水质
构建和谐水生态环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5年1月,贵州省制定了《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条例》这一水利工程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为黔中工程设施保护、运行管理、水质安全等提供了法律保障。
黔中工程水源地平寨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达3492平方公里,为确保建成后的水质安全,省、地同向发力,工程建设之初便陆续关停了上游涉及污染的工矿企业;工程投运以后,涉及水质保护地方政府,多次开展联合执法,严格查处库区内不达标排放、偷排行为,有效加强了库区入库水源的污染治理;省政府下发《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严格开展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及时标定管理界碑界桩、设立标识标牌、实施保护区一级(部分二级)围网等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在红枫湖水库、桂家湖水库等沿线调节水库开展人工湿地建设,通过实施一系列水环境水生态保护措施,黔中工程水质得到较大改善,长期保持在地表二类水及二类水以上。
优质的“黔中水”源源不断地向沿线输送,其中最远端的部分调入贵阳花溪水库,通过“花南花中工程”输水线路向贵阳南郊水厂、中曹水厂进行供水。正是有了“黔中水”这一源头活水的补充,2023年贵州省政府取消了贵阳市原有水源地阿哈湖水库城市饮用水源功能,将之调整为生态用水,开启了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
如今,昔日流淌在山间地头的“黔中水”,正通过黔中工程的远程输送,逐步改善着黔中大地的水生态环境,演绎着“黔中好水”“润泽黔中”的精彩画卷。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青年队渡槽
完善配套水网
助推贵州“大水网”建设
黔中工程地处贵州中部,是全省城市最密集、产业最多元、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作为贵州“一核四区”大水网建设的核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全省整个水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工程由西向东供水,输水线路全长148公里,沿线涉及调节水库4座,是贵州大水网的“大动脉”,承担着向省会贵阳供水保障的重大战略责任;黔中地区是贵州省最大的一块平坝耕地,工程还承担黔中地区11个县区50多万亩的农业灌溉任务,与全省的“粮食安全”大计又紧密相关。
为了更好地推动贵州大水网建设,黔中工程在完成枢纽区、干渠等“大动脉”建设任务并成功向贵阳通水后,又接续为大水网配套建设支渠和田间配套等“毛细血管”工程,以“物理联通”和“调度联通”的大水网建设理念,积极破解工程供水效益发挥“最后一公里”难题。
目前,工程沿线有用水需求的地方均已覆盖,进一步推动了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了贵州“一核四区”大水网建设步伐,困扰贵州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在“高峡出平湖,碧波润黔中”的诗句描述中逐步成为历史。
进入新发展阶段,黔中工程将继续强化工程运行管理、水质安全保障、水资源调配管理,推进工程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全面发挥,为奋力谱写贵州水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