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质量发展报告—贵州水利巡礼」黔东兴水幸福长
铜仁市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积极探索治水兴水新举措,加快补齐水利工程短板,统筹推进供水保障、防洪减灾、生活污水处理、河湖健康保障、涉水事务监管体系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各项水务工作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水利水务投资284.75亿元,为铜仁水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集“天水”润民生
铜仁市地处武陵山腹地,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境内有大小河流459条,多年平均径流量总量为125.21亿立方米,水资源量相对较为丰富,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9%,且时空分布不均,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
水困,一度成为制约铜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
加快扭转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局面,铜仁一直在为之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市投资165.75亿元,开工建设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61座,其中,已有44座水库工程下闸蓄水并发挥初步效益,新增库容3.07亿立方米,新增供水量4.76亿立方米,建成输水管道总长718千米,新增灌溉面积52.63万亩。
目前,除万山、江口、思南3个区县只有1座中型水库外,其余区县均有2座以上中型水库建成或在建,实现了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的目标,铜仁市工程性缺水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印江栗子园水库。(铜仁市水务局供图)
随着水利基础不断夯实,逐步化解水资源瓶颈制约,铜仁各项事业,尤其是乡村振兴事业焕发出新活力。
在碧江区桐木坪乡卜口村,村民李慧映说:“以前经常停水,家里的盆盆罐罐都用来装水,生怕没水用。现在好了,用水有了保障,解决了生活中的一大烦恼,可以安心做工作了。”
在思南县许家坝镇潘家宅村,因为许家坝镇水厂的投入使用,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曾经因为缺水而难以企及的洗衣机、热水器也成了人们家里最普遍的家用电器。
“以前我们要走几里路去山里的一个小水井挑水,每天盼水、等水、挑水,要耗费大量的精力,现在一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真好。”村民李茂辉言语间充满了感叹。
为了满足农村群众对供水水量和水质的更高需求,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市累计投入资金24.42亿元,建设农村供水工程7360处,受益覆盖人口380万人,该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
思南县张家寨镇李家寨村返乡创业的村民王再军,依托稳定的自来水,将鹌鹑养殖规模从1万羽扩大到了5万羽,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当前,铜仁市正全面接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供水保障工作,规范化农村供水工程日常运行,有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发展,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管护体系,织密该市农村供水保障网。
一江碧水入画来
龙潭河,位于素有“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漫步于河道两岸,水清、河畅、岸绿,游人如织,一幅幅眉黛敛秋波,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河水穿村而过,以前河道难免会被污染。有了河长管理以后,河流变清澈、风景美了,每到夏天都有很多人来避暑,外来游客也越来越多,不少村民和我一样办起了农家乐。”江口云舍村龙潭河畔村民谢金萍说。
铜仁千重山,悠悠万条水。铜仁市境内河流较多,乌江、锦江等河流穿境而过,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共有229条,主要河流30条,数百万人口沿河而居,守护好这汪清水,意义重大。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铜仁市出台方案,市县乡三级成立了河长制办公,建立起“纵向市县乡村四级负责,横向部门联动配合”的工作格局。
目前,铜仁分级分段设置了2800多名河长,各级河长巡河累计达70万余次。完成445条河流管理范围划定,完成121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岸线利用与规划编制,强化了河湖空间管控基础。还开展河湖“清四乱”、固体废物大排查、河道采砂、垃圾围坝等专项整治行动,共清理整治河湖“四乱”问题325起。
江口县太平河水清岸绿。郭建军 摄
每天清晨,碧江区锦江河段,两艘机动河道清洁船来回在江面穿梭,身着橙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手持着长长的捕捞网杆打捞着水面漂浮物,形成锦江河上的一道风景。
“以前,锦江河生态环境不够好,现在好了,垃圾没了,水也变清了。”碧江区锦江广场社区居民黄桂银感慨万分。
铜仁市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以乌江、锦江、石阡河、印江河、松桃河、六池河干流等设市级河长的河流为主线,大胆创新机制体制,联合多方力量协同治河,水质水环境明显改善。当前,铜仁市县级城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12个国家考核地表水监测断面和22个省考核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均为100%。
真抓实干必然引来好成绩。铜仁市连续四年在省级河长制考核中获优秀等次,2021年,铜仁市河长制办公室被评为“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先进集体”、2名河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河湖长”及1名个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铜仁市探索出“民心党建+河长制”“垃圾兑换超市”“三联三治”等新机制,开辟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齐抓共管、同频共振的强大合力,打造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铜仁模式”。
人水和谐促发展
好山好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坚持重点治理带动、多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老百姓得实惠的思路,持续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全社会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08.37平方公里,水利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6.612平方公里。
在太平河云舍村河段和锦江干流九龙村河段,铜仁市先后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经济果木林、封禁治理、简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农业生产生态杀虫灯等措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铜仁市近年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工程114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6.04万吨每日,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工程132座,建设及改造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2044.6公里,建设规模35.11万吨每日,实现了建制镇以上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已达97%以上。中心城区已实现消除建成区城市水体黑臭、生活污水直排口、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等“3个基本消除”目标任务。
“自从这里的污水处理干净了,水清了,垃圾也没了。”家住碧江区新华大沟附近的居民感慨道。自铜仁市开展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作以来,水环境的改善,赢得了市民交口称赞。
江口龙潭河。唐亚玲 摄
人水和谐,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铜仁市坚持岸上岸下双管齐下,大力建设人水和谐秀美铜仁,水务事业全面开花。
新建及改造城市供水工程15个、供水管网470公里,全市新增城市供水能力23万立方米每天,城市供水能力达到55.8万立方米每天;
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60座、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18个,综合治理河道总长50.06公里,建设及改造城市排水防涝工程23个,有效保护沿河两岸居民9.8万余人,耕地1.7万余亩;
全面完成铜东、乌中两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新增、改造和恢复灌溉面积38.98万亩。37个中型灌区中,已实施改造11个灌区,新增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30.1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万亩;
全面完成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10034处小型水利工程全部明晰产权并颁发产权证;
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累计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203.28万亩;
持续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加强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监管,建立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监管制度,开展生态流量泄放监测,建立监测平台预警系统,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监管,确保铜仁市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达标;
铜仁市大兴水利枢纽、鱼粮水库工程、栗子园水库工程、大水溪水库工程等4座水库在首届贵州省水利工程优质(甲秀)奖评选中获奖……
保护一脉青山,守护一泓清水,滋养一方土地,铜仁市以生态底色为多彩贵州添墨。